•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诚信建设”

高质量推进“信用安徽”建设 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访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于德志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22 15:25 信息来源:转载于信用安徽网站 访问次数:

合肥、淮北、芜湖、安庆四市入选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入选数居全国首位;安徽省人防办、芜湖市推荐的信用承诺书案例,在全国信用承诺书示范性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得示范样本、特色样本奖……这是安徽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真抓实干取得的成绩单。

搭建“信易贷”平台,大力开发纯信用线上信贷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超850亿元融资支持;在全省16个县32个乡镇选点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创新特色“信易贷”产品,截至今年6月末,共建档农户29.4万户,建档率95.6%,累计授信102.3亿元;推进税融通业务“三扩围一提速”,今年上半年发放贷款179.91亿元,同比增长90.48%,惠及企业2.44万户,同比增长113.65%……这是安徽省创新信用应用场景,锐意进取交出的成绩单。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于德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和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举措,推动各地各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创新方式方法,深入推进“信用安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

加快构建信用全流程监管机制

记者: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目前,安徽省在加快构建信用新型监管机制方面进展如何?

于德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立即组织研究,加快落实。2019年10月,经省政府同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安徽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任务清单》,结合安徽实际,将《指导意见》提出的22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为50条具体举措,并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切实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不断深化。建成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长三角”平台、省内相关综合政务平台、省有关部门和各市信用平台系统连通,成为上联国家、下接地市、横跨部门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枢纽,截至目前,累计归集13.4亿条信用信息。落实国家关于依法依规开展信用信息公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省信用办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市和省有关部门“双公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扎实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双公示”,累计归集“双公示”信息3881万条,及时推送“信用中国”网站,推送量居全国前列。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双公示”第三方评估中,安徽省排名第一。

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全面推开。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将信用信息查询全面嵌入信息系统或审批、监管工作流程,省信用平台和“信用安徽”网站累计提供信用核查512万次。疫情期间,对申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和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的主体加强信用核查,累计查询约5200户次。信用信息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项目审批、资金安排、评优评先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事前信用承诺和诚信教育探索开展。省、市信用承诺事项清单印发实施,司法、市场监管、税务等16个部门在兼职律师执业审核、企业登记、税务注销即时办理等31个事项开展审批替代型信用承诺。省人防办、芜湖市推荐的2个信用承诺书案例,在2019年全国信用承诺书示范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得示范样本和特色样本奖。2020年,司法部门落实“减证便民”改革举措,在政务服务领域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各级信用门户网站开通“信用承诺”专栏,累计公示各类信用承诺书约25.6万份。芜湖等市组织行政管理部门在市政务服务大厅服务窗口对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市场主体发放诚信宣传手册,开展准入前诚信教育。

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着力加强。劳动保障、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市场监管等13个行业领域积极开展信用评价,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对监管对象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展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定,认定的省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单位可优先申报享受就业创业、减免工资保证金等扶持政策。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对环保诚信企业和良好企业,在申请环保专项资金、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环保评先创优时,予以积极支持。市场监管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将全省企业划分为守信、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类,在2019年全省不定向抽查中,对四类企业分别按照1%、10%、50%、80%比例进行抽查。省信用平台及时共享国家关于天然气、煤炭、房地产、旅游、盐业、道路客运等领域综合信用评价结果,有关部门及时约谈、督促评价结果为“差级”的市场主体限期整改。

事后信用联合奖惩规范推进。一是印发《安徽省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制度清单(2019年版)》,规范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认定、发布、归集、共享、退出等工作。2020年上半年,全省共发布失信被执行人、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统计严重失信企业等联合惩戒对象名单信息约7.58万条。二是在转发国家44个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基础上,依法依规梳理建立省级联合奖惩措施清单,覆盖45个省有关单位,包含117条联合激励和273条联合惩戒措施,各市相应印发实施市级联合奖惩措施清单。三是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截至2020年7月底,省信用平台联合奖惩系统累计提供奖惩对象查询超119万次。相关部门2020年上半年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11.3万人次,限制乘坐飞机15.5万人次,限制乘坐火车673人次,限制出境104人次,市场监管部门在登记注册环节累计拦截失信被执行人任职资格申请10,794次。四是加强失信问题专项治理,2017年以来,省发改委会同省高院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将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党群机关、事业单位、村委会居委会等纳入专项治理范围,所有案件全部按要求完成治理,并从法院系统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中移除。网信、经济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人社、卫生健康、税务等部门积极开展电信网络诈骗、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督促失信主体限期整改,2019年省级先后召开5场“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治理情况。

创新开发“信易+”产品

着力提升守信主体获得感

记者:安徽省在创新信用应用场景,推进信用惠民便企方面有哪些先进经验?

于德志:安徽省深入推进“信易+”产品开发应用,着力提升守信主体获得感,实现信用惠民便企。

“信易贷”产品大力开发推广。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导向,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搭建“信易贷”平台。省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合肥、芜湖、铜陵等市“信易贷”平台已上线运行,大批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入驻,实现银企融资供需线上无缝对接。为企业信用“画像”。整合各级信用平台归集的公共信用信息,同时依托大数据等技术获取市场化信用信息,一键生成企业信用报告,为金融机构审贷放贷提供依据。开发“信易贷”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方便快捷的纯信用线上信贷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质效,累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4万余项,融资金额超850亿元。其中,省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2019年上线以来,已入驻4.47万户企业、28家金融机构,上线55款金融产品,融资金额达800亿。芜湖市建立“征信机构+银行+担保”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新模式,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为820家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38.1亿元,财政部将其列入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税融通业务扩围提速。省税务局加强与省银保监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推进税融通业务“三扩围一提速”,即扩围业务范围,金融产品种类拓展至27种;扩围授信指标,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扩围受惠群体,在纳税信用A级、B级企业基础上,对占全省纳税主体35%的新办企业实现全面覆盖;线上提速融资办理,依托电子税务局打造线上“银税互动”平台,实现贷款申请、审批、授信、放款线上“一键办理”。经过持续优化,纯信用无抵押产品数量不断增多,占全部产品比重从不到3成到超过7成,2020年1月~6月份,发放贷款179.91亿元,同比增长90.48%,惠及企业2.44万户,同比增长113.65%。

党建引领信用村特色“信易贷”产品创新开发。省委组织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牵头在全省16个县32个乡镇选点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采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信用信息,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辖内实际,创新特色“信易贷”产品,满足信用村及信用户融资需求,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共进,有效提升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水平。截至6月末,共建档农户29.4万户,建档率95.6%,累计授信102.3亿元,为13,496户农户和4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信用贷款15.4亿元。

“信易批”业务探索开展。为守信主体提供优先办理、简化手续等便捷审批服务,推进“放管服”改革做深做实。省税务局为A级纳税人提供“容缺服务”等便利措施,对A类出口退税企业实行“先退后审”退税政策。2020年第一季度,共在项目审批服务和管理等44个领域,实施47项守信联合激励措施,惠及企业21.62万户次。省药监局对诚信典型和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具备审批服务基本条件、申报主要材料要件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和手续有欠缺的项目,允许先缺件预审或受理,并一次性告知需补正的材料和容缺时限。淮北市对无不良信用记录的申请人在实施信用承诺后实行先证后核、现场发证,对信用等级较高的申请人在审批中给予更多便利。芜湖市全面推行行政许可事项“信易批”工作,符合条件的守信主体在申报材料不齐备的情况下,可通过提交信用承诺书,享受“容缺受理”等便捷审批服务,目前已实施案例1.3万余个。安庆市印发行政审批事项守信容缺受理办法(试行),对具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主体及连续三年以上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提供守信“容缺受理”便利服务。

信用便民场景逐步拓展。淮北市开发“信用书房”和智能借阅书柜,市民凭“信用”可免费借阅图书;在市县所属各公立医院试点实施“信用+医疗”,符合条件的人员就医住院时无需缴纳任何押金费用,出院时按实际发生费用依程序结算即可。宿州市守信市民在公交充值、旅游门票价格、图书借阅数量和时限等方面享受优惠。芜湖市在就业、旅游、体育、医疗、文化、金融等19个重点领域74个服务事项中,对信用记录良好的自然人实施惠民举措。黄山市持续推进“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等信用便民产品创新应用,累计受惠人数16.18万人,受惠企业1.41万家。

主动作为 携手共建

深化长三角区域信用合作

记者:安徽省在推进长三角信用一体化过程中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于德志:长三角一市三省坚持“信息共享、监管共为、市场共育、规制共建、品牌共铸”,持续深化区域信用合作,创建首个国家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区,不断提升信用服务区域经济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谋划区域信用一体化发展目标与思路。联合印发《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合作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重点工作方案》《长三角地区深化推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结合各阶段形式和要求,明确区域合作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建成运行“信用长三角”平台。共同建设“信用长三角”平台,共享、发布信用信息。安徽省信用平台及时向“信用长三角”平台提供数据接口,围绕重点领域联合奖惩和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需要,累计推送行政许可信息3.8万条、行政处罚信息2426条、妨害疫情防控失信信息340条,为区域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积极提供信用支撑。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跨区域联合奖惩。以产品质量、环保、食品药品、旅游等领域为重点,联合印发奖惩合作备忘录,共享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依法依规在融资授信、政府采购、进出口等方面对严重失信企业实施相应惩戒措施,组织开展典型案例评选,深化区域信用联合监管。

不断加强区域城市信用合作。共同研究制定长三角城市群信用合作方案,建立区域城市信用合作工作机制,即将组织首批城市签署合作协议。黄山市与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衢州等五市信用主管部门签订《杭州都市圈信用建设合作机制框架协议》,宣城、上海虹口、杭州、盐城四地共青团组织签署青年信用合作协议,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五市打造皖江信用城市“朋友圈”,组团与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开展合作交流。

积极打造“信用长三角”品牌。牵头承担企业债券信用管理及风险预警系统、区域信用服务市场监管体系等专题研究。共同建立长三角地区信用(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制作“信用长三角”宣传片,依托媒体、信用网站等广泛加强区域信用宣传。2019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央视新闻联播对长三角区域信用合作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

开通“信用修复”绿色通道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安徽是如何通过信用手段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

于德志: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精简审批优化服务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要求“做好企业信用修复。对企业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轻微行政违法行为,慎用行政处罚措施。除严重失信行为外,进一步优化信用修复流程,及时帮助企业进行信用修复”“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设立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及时帮助相关企业完成信用修复”。省信用办、省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行为的个人信用信息归集和惩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畅通信用修复渠道。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若干措施》,推出11项38条具体措施,全面助力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其中明确,疫情防控期间,在粮食加工品、淀粉制品等较低风险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期满换证,检验检测机构新增相关技术能力扩项评审等方面,实行告知承诺审批;同时强调“简化企业信用修复。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资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及时撤销行政处罚公示、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对由于地址失联而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提交相关资料和申请后直接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对因受疫情影响失联的企业,暂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疫情防控期间履行社会责任有突出表现的‘黑名单’企业,可申请提前移出‘黑名单’”。

二是开展全省企业行政处罚失信信息信用修复专项行动。为建立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自2019年7月开通在线信用修复功能,行政处罚已履行、失信行为已整改、且已满最短公示期的企业均可申请修复信用。但基于有关行政处罚决定作出部门政策宣传不够到位等因素影响,大量企业不了解信用修复途径,或是未充分认识到信用修复的重要性,往往直到招标投标、申请贷款、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及税收优惠受到限制时才深感其痛。为有效发挥信用支撑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作用,响应“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减少新冠疫情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冲击,省信用办、省发改委2020年4月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全省企业行政处罚失信信息信用修复专项行动,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利用3个月时间,依法依规对全省在各级信用门户网站公示,且已满最短公示期的近9万条行政处罚失信信息分类实施信用修复,通过媒体宣传、集中宣讲、实地走访、电话提醒、举办公益性信用修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主动送信用进企业,引导企业纠正失信行为、修复自身信用。截至2020年7月底,圆满完成专项行动,共审核通过7.4万条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申请,除企业注销、失联外,实现应修复尽修复,有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三是对参与疫情防控相关主体给予正向激励。省税务局强化疫情防控税费政策支持,对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的补助、奖金及单位发给个人用于预防的药品、医疗用品和防护用品等实物免征个人所得税。安徽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建立逾期客户分类处理机制,开辟单笔异议处理绿色通道,对参加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员,在疫情期间的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发生逾期的,合理延后还款期限,保证特殊客户群体信用记录不受疫情影响;同时引导多家保险机构主动为一线医护人员免费投保,保障其人身安全。芜湖市明确对在疫情防控中积极主动、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实施正向激励。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实体经济

聚焦五方面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记者:安徽省对下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有何考虑?

于德志: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标长三角一市两省,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高质量推进“信用安徽”建设。

一是着力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加快推进省信用平台二期建设,建立数据标准、流程规范、服务便捷、省市县一体化的信用云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能力。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建立信用综合服务窗口,推广信用信息查询应用。扎实做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双公示”工作,以评估促提升。

二是进一步抓好政务诚信建设。开展政府部门拖欠账款、新官不理旧账等政务失信问题专项治理,扎实做好公务员录用、调任人选社会信用记录查询工作,组织实施政务诚信建设评估,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三是全面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审批和监管工作流程中进一步落实信用信息“应查必查”,推动行业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全覆盖,依法依规实施信用奖惩措施。不断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为失信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激发市场活力。

四是不断提升信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推广“信易贷”业务,依法开放、共享公共信用信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更多满足中小微企业需求的纯信用线上便捷信贷产品。进一步拓展各类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

五是持续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深化信用交流合作和专题研究。组织开展信用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系列主题活动,广泛依托各类媒体讲好“信用安徽的故事”,大力弘扬安徽“诚实、厚道,守信、担当”的诚信文化理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